为鼓励研究生学术创新和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设立了“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在各院系通力配合和研究生导师精心指导下,多名研究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和创新性成果。为此,研究生院推出【为学故事】系列报道,介绍2020年度“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优秀研究生及其科研工作,以期在广大研究生之中,倡导严谨笃学、求实求新之精神,培育勤勉致知、善学进取之学风。
秦存誉(历史学院考古学博士生)
指导教师:袁广阔
科研感言:考古是条不归路!因为,我们要用数十年的生活阅历,去探索数千年前的社会图景。
我的研究方向是新石器时代考古,主要探索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商周以前的考古学文化。考古学界一般把中原地区(主要指河南大部、陕西中部即关中、山西西南部、河北南部)龙山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分为早、晚两期。龙山晚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基本清晰,但龙山早期的考古学研究仍存在许多空白亟待填补,尤其是豫北冀南地区,因为考古发掘资料的缺乏,导致这一区域考古学文化的探索长期处于停滞状态。需要强调的是,豫北冀南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区域西依太行与晋南文化区接壤,南濒黄河与郑洛文化区遥望,东连山东与海岱文化区毗邻,是中原、北方、海岱地区人群交互往来的重要通道。通过研究豫北冀南地区的龙山早期遗存,可以探讨黄河流域及邻近地区龙山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发展与社会变迁。
图1 黄河流域龙山时期的主要考古学文化
在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下,我与河南省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同事合作整理了新发掘的两个遗址:前高庄和尚村。这两处遗址出土了丰富的龙山早期遗存,包括窖穴、水井、墓葬等遗迹和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遗物,为豫北冀南地区龙山早期遗存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可能。我通过分析两个遗址出土的遗物,发现其年代恰好介于仰韶晚期的大司空文化和龙山晚期的后岗二期文化之间。结合之前发表的考古资料和前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我对豫北冀南地区龙山早期的遗存面貌进行了重新审视与思考。根据我的研究,豫北冀南地区的龙山早期遗存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南麓的豫西北、豫北南部和太行山东麓的冀南三个区域。豫西北龙山早期遗存属于庙底沟二期文化,豫北南部龙山早期遗存是在大司空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庙底沟二期、大汶口、秦王寨等文化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冀南龙山早期遗存主要在大司空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豫北南部、冀南龙山早期遗存与当地后岗二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传承性,是后岗二期文化的主要来源。我将这些研究成果整理成论文《豫北冀南地区龙山早期遗存新探》,发表在了2020年第5期的《南方文物》上。
图2 新乡尚村遗址36号墓葬清理现场
作为一个考古学博士生,我经常需要一人分饰两角。在校内,就是一本正经的博士研究生,看书,上课,查文献,写论文,忙的不亦乐乎;在校外,就是普普通通的考古工作者,挖遗址,挖墓葬,整理资料,撰写简报,累到生无可恋。需要指出的是,发掘资料的整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包括碎陶片的统计、清洗、拼合、修复,典型陶器的绘图、描图、制电子图,遗迹、遗物资料的文字描述等等。这些工作完成后,还要梳理、分析目前已经发表过的考古资料,综理我自己整理的资料和前期成果。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自学了制图软件,统筹调配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努力争取合作单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科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也因此进一步提升。在此,我也要向所有指导和帮助过我的师长与同门表达感谢,没有你们的支持,这个科研项目不会如此顺利结题并获得优秀表彰。
图3 资料室整理资料情景
我是河南新乡人,生于斯,长于斯,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刻的情愫。新乡的考古研究工作,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联结。很多人调侃新石器时代是野蛮的,全是猴子,其实不然。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等都处于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人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是华夏文明最初的心跳。这缕脉搏穿越了5000年的风雨与磨难,而成如今的黄钟大吕、奇绝壮阔,并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共振着。荷尔德林说:“近源头而居者,断难流离”,考古的意义正在于此吧。